二维码 关闭

河南国泰型材科技有限公司免费为大 家提供关于铸铁型材,水平连铸铸铁型材,球墨铸铁型材相关资讯

0391-6688313
王建卫:13838903954 (销售副经理)
李备战:13949692628 (区域经理)
王 森:15138819588 (区域经理)
丁晓东:15239762230 (区域经理)
申明阳:15565621542 (区域经理)
黄亚萍:15993767650 (区域经理)
企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十五年,五十亿——写在济源钢铁改制15周年纳税超50亿元之际

发布:amwqaqoc 浏览:3101次

 

 

 

    这是一个特别的通报会。

   8月25日,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玉田向社会宣布:改制15年来,济源钢铁纳税已经超过了50亿元。

   15年,如果是一个人,可以从少年成长为青年。而对于济源钢铁,它完成了企业改制、项目布局、结构调整,已经实现了它“百年企业”的阶段目标。

    50亿,如果对一个家庭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对于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其背后有多少钢铁工人的辛勤奋斗,有多少创业的艰辛和发展坎坷,其承载的又是何等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15年沧桑砺洗,15年孜孜矻矻。济源钢铁始终践行着“诚信、创新、团结、奋进”的经营理念,以雄劲的内生力量,在强手如林的钢铁行业中激流勇进、逆势而上,勇当尖兵、标兵,创造了一个时代传奇。

    了解济源钢铁的发展之路,我们不禁为“济钢经验”“济钢模式”惊叹。正如省长陈润儿在济源钢铁调研时所言,我省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向济源钢铁学习。而对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的我市传统产业而言,值得深深思考。

 

 

 

十五年历程 看成就

 

 


      1958年,济源钢铁在大跃进的时代浪潮中初生,发展至今,已有58年的历史。

    前43年,济源钢铁在“有铁不炼钢、开坯不轧钢、轧钢没优钢”的摸索中跌撞前行,到2000年铁、钢、材生产规模只有30万吨,年销售收入6.6亿元,上缴税金只有0.67亿元。

    2001年,济源钢铁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这一年,济源钢铁,从国有企业成功改制成民营企业。是年11月18日,经有关方面批准,国企济源钢铁公司成为历史,一个全员持股的崭新民营企业正式成立,济源钢铁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其改制经验被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

    改制后的济源钢铁,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钢铁产能迅速跃升,企业以“一年等于40年的速度”飞速发展。2004年,钢产能达100万吨;2006年,钢产能达200万吨;2010年,钢产能达300万吨。

    而在此之前,济源钢铁实现第一个100万吨用了整整46年。

    一时间,济源钢铁成为济源和河南工业的骄傲。

    15过去了,济源钢铁今非昔比。如今,济源钢铁钢产能增加到400万吨,已经成为国内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优特钢棒线材生产基地。中国企业500强企业、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世界钢铁企业100强,济源钢铁头上的光环越来越耀眼。公司连续多年获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和“冶金行业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还被国家工信部列入第一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和达标准入的钢铁企业。

    快速发展的济源钢铁注定将成为济源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根据税务部门认定,截止2016年6月底,企业纳税总额达50.27亿元,年平均纳税3.24亿元,最低年份2001年纳税1.08亿元,最高年份2007年纳税5.4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公司其他社会贡献达35.91亿元。

    50.27亿,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相信很多人一时还搞不清5的后面究竟有几个零。“2016年,济源钢铁纳税预计将超过4亿元。”企业有关人员认为:“济源钢铁决心在上级领导部门、财税、金融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向着‘创百年企业,纳百亿税金’的‘双百’目标迈进。“济源钢铁致力于在 ‘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宏伟规划中,打造国内一流、全球有影响力的优特钢精品基地,为国家、为社会、为员工做出更大的贡献。”董事长、总经理李玉田如此表述他的决心和信心。

 

 

十五年历程 看蜕变  

 

 

      改革是勇敢者的游戏,改革并不见得一定能够成功。在全国的钢铁行业,乃至更大范围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能像济源钢铁这样取得如此骄人成就的企业并不多。济源钢铁究竟赢在了哪里?

    在全国钢铁协会的一次会议中,李玉田总结说,济源钢铁赢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赢在技术进步上、赢在非钢产业的经济增长上、赢在原燃料的储备上、赢在节能减排上,但归根结底,赢在了企业的机制和体制上。 

    时至今日,李玉田对改制的艰难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作为企业掌舵人的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提出“要改就是要触及产权地改”“要改就要改彻底”。最终他制定了改制的全新模式——全员持股模式。 

    “这种体制的优势,是把企业利益和员工、股东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困难时期,员工和股东也会自觉为企业分忧。这种体制让企业产生了空前的凝聚力。”李玉田认为,济钢改制模式做到了降低了政府与社会接纳改制的成本,减少员工与企业之间矛盾,平衡了各方利益,这与很多企业的“家族化”改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改制后的济源钢铁,展示了惊人的效率和爆发力。短短数年内,先后投资60多亿元,建设大工程20多项,小工程200多项,先后淘汰了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的小炼铁高炉、小烧结机、小立窑水泥厂等,引进了国外高精端装备的高速线材生产线,建成了当时河南省最大的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实现了企业装备能力脱胎换骨般的变化。钢铁产品相继打入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等国家大型重点工程,成为国内大型建设工程中有力的竞争者。 

    改革仍然在继续。“十一五”期间,济源钢铁在管理、经营上持续深化改革,迎来了更大效益空间。在收入分配制度、用工制度以及干部任用制度三项制度上,济源钢铁向邯钢学习,在末位淘汰机制上向许继学习。集众家所长之后,济源钢铁的各项管理改革实践都走在了“老典型”的前头。 


 

      与此同时,在经营战略上,济源钢铁审时度势提出了“做精、做专、做强”的发展战略,不贪大求全,不盲目追求生产规模,另辟蹊径,走起了“精品路线”。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进步,济源钢铁加快发展资源占用少、消耗低、环保节能,具有高附价值的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冷墩钢、高碳钢等优特钢产品,从依靠投入增加的粗放增长方式向依靠效率提高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化。 

    找到发展诀窍的济源钢铁,最终实现了由普钢向优特钢的跨越,由中低档优特向中高端优特的跨越。而这条思路也将是济源钢铁未来一段时期坚持的发展战略。 

 

十五年历程 看历炼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市经济发展开始换档调速,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和经济下行形成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凸显,钢铁行业开始从高利变成微利,并从微利逐渐陷入亏损漩涡。钢铁企业的严冬终于来临。

    2012年,很多大型、著名的钢铁企业上演了悲壮一幕,年亏损数亿、数十亿的屡见不鲜,亏损最高的达80亿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钢铁行业首次出现利润率为负。很多钢铁企业开始依靠银行输血、财政补贴,渐渐失去造血功能,最终成为僵尸企业。

    面对各种风险愈演愈烈、供大于求的形势有增无减、原燃料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准入更加苛刻等局面,济源钢铁不甘于就此衰亡的宿命,开始了全面转型升级,力求在钢铁寒冬中破冰攻坚、爬坡过坎。 

    “不转型等死,转不好是找死。”有人悲观地怀疑,济源钢铁如果决策失误,会不会也同很多钢铁企业一样一蹶不振,最后退出这个行业。在济源钢铁面前,摆着三条路,一是停产等市场转好;二是减产;三是坚守。济源钢铁选择了坚守,在坚守中等待机会。 

 

 

    时间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 

   “贵在坚持。”李玉田要求企业把“保生存、促转型”作为公司中长期的发展思路,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确保在钢铁减量化的竞争中、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成为优胜者,确保不被淘汰出局。 

    如何“保生存、促转型”? 济源钢铁从“六个效益”下手,即实现买出效益、卖出效益、干出效益、改出效益、管出效益、捡出效益。 

    买出效益,就是发挥“价格指数”在采购管理中的作用,根据钢材成本对采购物料价格进行倒推,向上游供户传递市场压力,打开利润空间。卖出效益,就是通过销售、研发、生产三轮驱动,合理应对钢材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库存,实现销售效益。干出效益,就是持续开展优化工艺管理,降本增效。改出效益,就是通过技术革新、项目改造,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管出效益,就是通过各项费用控制,降低管理成本。捡出效益,就是强化节能降耗、旧废回收,是把扔掉的东西捡回来,吃干榨净。 

    “六个效益”形成系统化的集成效益,大大增强了济源钢铁的竞争力。在公司内部,形成了比创新、争先进、创一流的浪浪高潮,极大地促进生产技术、工艺指标上台阶。而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理念也在进一步深入人心,员工的潜能被无限激发。 

    信心是战胜困难的关键所在。在如此严峻的背景形势下,济源钢铁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树立了“三个自信”。一是对自己工艺装备水平充满自信;二是要对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充满自信;三是对公司现有体制和机制和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充满自信。 

    在一次员工大会上,李玉田鼓励企业员工:“只要大家满怀信心,就一定能扭转被动局面,实现弯道超车、逆势崛起,就一定能够实现把公司建成国内一流、全球有影响的优特钢精品基地的宏伟目标。” 

 

十五年历程 看实力

 

 

      李玉田的鼓励成为了现实。济钢不仅没有出局,反而活得更好。
   “十二五”期间,济钢围绕“普转优,优特钢”大手笔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总投资共40多亿元,绘就了一张完整的特钢蓝图。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尤其是轴承钢、弹簧钢、齿轮钢、帘线线、易切削钢等中高端产品比例进一步扩大。济源钢铁特钢市场地位被装备制造业普遍认可,其优特钢产品已成为国内特钢行业不敢小觑的竞争对手,在狭窄的特钢市场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一片蓝天,走出了符合自身生存的创业之路。 

    据工信部数据,“十二五”期间,济源钢铁的年利润率达到行业平均利润率的2倍以上。从河南省钢铁行业利润数据看,济源钢铁占河南省30多家钢铁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并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钢铁行业第一名,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钢产业全线飘红的同时,济源钢铁的非钢产业也取得长足发展。非钢产业持续保持年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的成绩,每年贡献利润1亿多元。其中国泰微粉、国泰发电、汽运公司、垣曲国泰、机械铸造、建筑安装、实业公司、矿业公司、安装公司等绝大多数非钢企业都持续向好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强大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企业的实力不仅要看能不能在市场中立足,更要看能不能与社会共生、与环境共生。 


 

      改制以来,济源钢铁要求新上项目做到“三同时”,即同时建设、同时绿化、同时治污。企业先后济钢共投资了5亿余元,建成了3万、10万立方高炉煤气柜工程,3×150立方米煤气烧石灰工程、煤气发电工程、20万吨水渣微粉工程、TRT发电工程、冲渣水余热取暖工程等一系列环保和循环利用项目,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了高炉煤气回收利用循环链、工业废渣回收利用循环链、工业污水回收利用循环链,每年实现循环经济效益达3亿元。济源钢铁也因此实现了从传统“高消耗、低利用、高排入”的生产方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生产方式转型,成为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节能示范企业。 

    集小流成江海。济源钢铁多方面的发展成果最终形成了企业强大的综合实力。2015年国际钢铁发布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济源钢铁排83位;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发布的优特钢产量排名,济源钢铁排第7名;河南民营企业100强,济源钢铁名列第8位。 

    2016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济源钢铁排276位。

 

十五年历程 看制胜

 

 

    “到2020年,国家钢铁去产能将达1.5亿吨,济源钢铁的发展压力依然很大。”即便已经完成产品结构调整、工艺装备升级、节能减排达标,即便已经拥有稳固的市场地位,即便今年销售形势良好,但李玉田依然可以感到了外部环境的压力。
    居安思危,是成功者必需的素质。那么在“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时间内,济源钢铁制胜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李玉田给出了答案。 

    首先是体制机制。体制不新、机制不活,系统化运作程度不高将会把企业带向深渊。济源钢铁之所以能走到今日,靠得就是灵活的体制机制。只有继续激活体制机制活力,济源钢铁才能产生前进的不竭动力,继续从成功走向成功。 
    其次是人才。李玉田认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差距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差距,人才竞争的背后,就是人才体制和用人文化的竞争。 多年来,济源钢铁从五湖四海广纳贤才,并委以重任;济源钢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视人才为珍宝。正是因为注重发挥了优秀人才的作用,济源钢铁才实现了以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吸纳人才的良性循环。 目前,济源钢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支过硬的人才梯队成为济源钢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阶梯。 

    再次是创新。无论企业发展的环境多么艰难,无论面对的竞争多么激烈,济源钢铁人敢于创造争优的精神从来没有丢失过,会拼敢赢、永不服输,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驱动力。向日本的新日铁、韩国浦项、上海宝钢等先进同行业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一个活力企业、精品企业在中原大地上不断闪耀着独特而璀璨的光芒。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5年50亿的成绩已成为一个台阶,“百年企业,纳税百亿”的“双百”目标在远方召唤着济源钢铁。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艰巨的任务,光荣的使命更加激发济源钢铁7000名员工坚定必胜信念,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从而为济源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